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通水到27日全線實現,漢江水於當日抵達工程的終點北京團城湖。這一天也是南水北調開工建設的12周年,而在此之前,該工程的論證過程長達50年。
  輿論對這一時刻沒有報以“敲鑼打鼓般的”慶祝,在今天的中國,質疑和反思總是來得特別快,一些人認為,這是中國的“進步”。
  “進步說”有其道理,但在通水的喜日子搞這種“進步”,還是不太厚道。漢江水到達北京的前幾天,互聯網上就有“通水即失敗”的分析文章廣泛流傳,吸引了公眾的註意力,一定程度上掃了供水沿線社會的興緻。“進步說”強調,這種氣氛才是正常的,過去政府聽順耳話太多,現在需要質疑聲不斷撞擊“領導們”的耳膜。
  然而從河南到河北,再到京津,可不光有政府,還有數千萬從南水北調直接受益的廣大民眾。他們有理由快樂,中國全社會也有理由為這個大國創造工程奇跡的能力而驕傲。中國被種種問題纏繞著,成就和它們立竿見影的效果是社會正面情緒的重要源泉。
  我們想說,是什麼讓快樂和展現自信變成了“鬼鬼祟祟”的東西,而只有憂患才可以“光明正大”?尤其是,質疑的發起者是些連身份都搞不清的網絡寫手和自稱懂行的人士,而相信南水北調遠遠利大於弊的,是院士,是支撐這個國家技術進步的主流科學家們。
  南水北調對生態的“破壞”肯定不是零。當中國人口已達13億多時,經常要面對的或許不是“無任何生態破壞”的理想方案,而是要尋找切合實際、副作用最小、性價比最高的解決辦法。從南方向北方調水,因此成了經濟社會諸多元素共同打造的“現實選擇”。
  我們有可能面臨了一些風險,但為解決北方的焦渴,認真對付那些風險就是值得的。南水北調得到的社會支持十分龐大,但這種支持沒有全部轉化成輿論。反對聲並不都是風險的反映,它們還與地域利益競爭,以及網上一些人“逢政府必反”的特殊情緒有關。
  如今所有大工程都會在互聯網上被“黑”,中國輿論場的這種階段性焦躁看來仍未過去。高鐵能從輿論的口誅筆伐中蠕活過來,算得上“驚險一幕”。有人認為,只有經歷了潮水般唾沫洗禮的高鐵“才是強大的”。如果使勁往那個方向想,這話也沒錯。
  有點累啊,這麼一來,社會動員的方式似乎要來個大顛倒。任勞的必須任怨,休要期待輿論的鼓勵。輿論就是來挑做事人的刺的,那些人說“西方輿論就是這樣的”。
  然而我們從好萊塢電影里看到那麼多英雄主義,西方國家領導人動不動就頒發獎章。美國航天飛機炸了2架,但美航天計劃自始至終受到的批評加起來,大概也沒中國高鐵在2011年7月動車事故後一個月內經歷得多。
  或許互聯網帶來了游戲規則的改變,當大工程的支持者們成了“沉默大多數”時,那些尖銳的反對聲應當被這樣對待:第一它們是聽得見的,第二它們是在很多時候“用不著搭理的”。否則,中國將成為被形形色色聲音和意見主導的國家,而不再是由“乾實事”推動的社會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c80vcbd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